本人打球这么多年,所谓阅人无数,就算不会用横板,也见过打横板的。改横的见过多了,但改横成功的见得并不多。
无论直板还是横板,要想获得成功都非一日之功。直板有高手,横板也有高手。上一代的业余球友中最高水平的直板高手要强于横板高手,这一代的业余球友中顶级直板高手和横板高手水平接近。而年轻一代中的业余球友中顶尖选手中横板高手要强于直板高手。这是不争的事实。直板和横板的地位明显开始倾斜于横板。这可以从无论是在业余选手还是专业选手还是世界级的选手中,用横板的选手越来越多而用直板的越来越少中可以得到证明.
直板的握法的弱点在于,为了在攻球中使拍面保持和前臂在一个发力水平面上必须额外调整手腕,这会使球拍到肘这段杠杆距离的缩短而产生力量和照顾面的不足。同时这种手腕的调整也会影响原来手腕的自然有效地运用。虽然横打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增加了直板反手位的进攻能力,但是不要忘记了,横打时前臂要内旋,正象直板反面攻要外旋一样,都无法使前臂处于象横板那样相对舒适的发力位置。无论外旋还是内旋,与横板的反手位相比,直板反手位的攻击范围和力度都不太足。而且,直板反手位的拍面再怎么调整总感觉怪怪的,横打时不自然地会多击球的左侧面,而传统的直板反手位则会不自然地多击球的右侧面,这样都分散了向前的力量,即使通过手腕调整会好些但也会带来些副作用。直板横打在中近台拉球时还算可以,但缺乏横板反手位的强大的弹打能力。而且这些直板反手位的技术一到中远台明显由于握拍法的限制,照顾面不够大,在这一点上始终无法和横板相抗衡。
而上述的直板的弱点在近台却是一个优点,因为近台特别是处理近身的球或短球时,杠杆力臂小是一个优点,可以更准确地控制球,而且近台的发力也足够了。而直板的板面朝前的握法有利于处理快速逼近中路的各种球。而这种球在中远台一般有足够时间调整身体来用正手或反手位打。
直板在中近台实力还是不错的,横板从中台后实力明显占优,在中台以后横板的对拉是稳中带凶,可凶可稳,而直板由于照顾面小等原因,则缺乏一个“稳”,只能以“凶”来搏杀,而搏杀在中台以后是更加不可靠的。因此无论是马琳、王浩这样的直板高手,在中台和横板对拉中均占不了上风,只能勉强以凶应对吧。
直板的弱点是很明显的。无论怎么改,直板的力量和反手位始终无法和横板相比。在横板选手处理小球越来越细腻今天,直拍优于横板的这个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在当今乒坛越来越强调旋转和力量以及中远台相持越来越多的今天,横板的优势地位也就明朗化了。现在的直板更多的只是在勉强支持和在出奇制胜中才能寻找一些生机。但无论怎么出奇制胜,上述的弱点始终是无可避免的。
但直板也不可能消失。当用直板的越来越少时,我们面对直板选手也就会感觉越来越不熟悉。这不同于长胶之类靠胶皮的出奇制胜。而却更象削球这样的打法不会消失一样。因为直板会在创新中弥补一些他的弱点。这样就可以在满世界的横板中利用对方的相对“不熟悉”而在一定程度上与横板抗衡。而在乒乓球强国的大背景下,专门培养的优秀直板选手偶尔拿个世界冠军什么的并不稀奇。可马琳这一批90年代成名的队员将来退役后直板的辉煌就不好预料了。可以这么说,如果中国国家队基本放弃直板打法,那么,直板打法沦为和削球打法差不多的地位也是不可避免的。
现阶段的业余选手的主要是看中近中实力,而专业选手则中台实力更加重要。因此业余选手用直板在近中台同横板对抗中还可以用单面攻或反手攻或横打同横板进行对抗,但是不要忘记,随着业余乒乓球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业余选手也可以近距离接触各种原来不容易接触到乒乓球技术。因此业余选手的实力必将大幅度提高,中台甚至远台的相持能力和对拉能力也将不再是专业选手的专利。因此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将来的业余乒坛也将会发展到以中台实力为主的对抗中去。所以必须这一点。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