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球需要两个人,一个人是练不成的;当然,与发球机对练的情况除外。
和什么样的人适合在一起练球?
在谈此问题前我至少有三个忠告:
1、 除非不得已,最好别和喜欢发力的人“练球”。这种人的球不稳,而且打不了两板就想发力。好像你接不着他的球才能显示出他的水平。和这种人打球会很烦恼:因为你发现,三两板后球就掉了,而你做的最多的活动就是捡球——不是说多捡球这活儿与健身无益,只是说从练球角度看你什么也学不到。
2、 一般而言也别和要上场前临时刷胶粘拍的人练球(基本功好的除外)。这第二个忠告涉及的是上一个忠告的不同侧面,因为临时粘拍者大都是想发力过瘾的。前两天,我受朋友之邀到一家俱乐部打球,一上场就与一个刚刷了胶的小伙子打。他胶刚刷好,弹性极强,拍子一碰到球就常常会产生魔幻效果:击球失控连他本人都抱怨不已。至于给你造成的麻烦就先免谈。而且他根本无意与你练球,还没打上两下就撒开膀子拉冲,漂亮是够漂亮了,痛快也是肯定的,只是苦了我,他还嫌我的“球没劲儿”!就好象指望我能与他并驾齐驱、比学赶超似的!我见他穿着陪练服,想来该是该馆雇用的陪练。但我并未交陪练费,也就没资格说什么(人家能屈尊俯就和你打上一会儿就不错了)。至于说你的动作还存在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在这种对手面前,你也没有机会调整和改正了。
3、 最后要说的是,尽量与基本功较好的人练球。与不规范的人做练习,会把手打坏。你不仅学不到东西,还会动作失常,仿佛不会打了。这种劳而无功、劳而无获的练习,还是少搞为好。
忠告说完切入正题。
适合练球的球友应该是有较扎实的攻球功底的人。
什么是有较扎实的攻球功底?
首先,攻球是较地道的撞击,球不能带有明显的磨擦和侧旋;如有,提出意见后对方有能力加以调整和改正。也就是说,对方具有“学习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双方才能从共同的练习中受益。
其次,击球要稳,不能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忽长忽短,鬼抽筋似的;能掌握节奏,且发力适中,有基本的定点定线击球的工夫。定点定线这一点万不可小视。手上没准儿,不能定点定线,远非一般不求甚解的球友掉以轻心地认为的那样是无所谓的小事!在我看来,打了多年球连最起码的定点定线都无法保证,那你算白忙活了!当然,减肥减脂降低胆固醇的功效除外。击球不能定点定线,不稳定,应该上升到这样的理论高度来认识:你的基本功还差得远!你的击球动作还未定型,每一个动作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正因为你每一板的动作都不相同,才会出现“忽快忽慢、忽左忽右、忽长忽短”的现象。击球动作的动力定型,是打好乒乓球的基础之基础。连这个指标都达不到,打球打到老,也就是瞎打胡折腾罢了。
最后才谈练球。
两人练球一定要追求板数(即回合)。切忌图一时痛快三两板就“灭”了对方。追求板数的目的是为在连续的回合中持续不断地体会、感受、调整和巩固动作,是为了积累手感。这就要求击球时要有能吃住球的感觉,不能脱板太快。我在“乒乓家园”网上读过一篇文章,就谈到脱板太快的板子对学球者并不合适。文章的作者说,学球者不要用脱板过快的配置。因为脱板过快则击球时的轻微振动所传递的手感就很模糊。为了取得较清晰的手感,击球者就会不自觉地加大力气力求使球能“吃”进底板。这一来往往会导致动作变形、球质过强。“目前阶段我们所考虑的是动作的顺,而不是力气。球质过强必然回合就少,不适合练球。”另外,多回合也不是说不可发力,而是讲究要采用逐渐加力的方法,这样手感能积累起来,对手也能适应你的球,多增加回合。
昨天,我有幸和一个与张怡宁出道前一起训过球的大三的女孩一起练球三个多小时,更加感到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打球真是受益匪浅的一种享受。有这样的对手带动,我们很少捡球;“好钢”都用在刀刃上了。打完后我才觉得浑身酸痛,特别是腿,上楼梯都发软。与不少球友打球,都说我击球速度快,有点受不了。但与这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女孩练球,却感觉很好。因为她比我还快!她告诉我,近台快速相持,无须特意去引拍(业余球友大多拉手过后才会有来不及的感觉,更别提干脆是错误的跑步式后拉手了);这让我想起前不久读过的国家女队教练李晓东在一篇文章里说过的话,相持时他提倡三点:手在台上,手在身前,手在肘前。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