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柄文化

在小小的拍柄上大有文章可做,这一球拍专用名词的提出得到一些资深球迷的赞同,友人还为我创立了理论基础……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书法用字、词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地区文化,古城的名人效应不可低估,这在小小的柄面上都能反映出来。川西地区的木材品质高,如能用梨木、银杏、香樟、楠木等精制拍柄,其色、味、形均是高品位的,再加上篆、草、隶等书法,写成警句、名言或座右铭,对选手可起到巨大的鞭策、鼓舞作用,如再加一层薄的土漆,那就是真品,是“古董”,那真是不摆了!拍柄文化就一目了然的出现了!2003年《规则》2.4.2和“国标”底板用天然木材不得少于85%,那么用非木材越少不就越好吗,干吗要象洋人一样搞得五颜六色的,又是“化学物质”又是金属?拍柄文化的形成可大大地提高整个球拍的知名度和档次!说不定“海外兵团”还会帮我们带过大洋彼岸做宣传呢。有朝一日在海那边经某厂家采用并深化它,会象斯迪卡、大和、爱瓦拉、蝴蝶一样在国外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以拍柄文化为理念制作的优质品将更完善,提高了球拍的品位。它本身就是一幅精美的广告,使用者将爱不释手的在各种场合的练习、比赛中为厂家免费广告,这种开发又何乐而不为呢?作者本人就选用熹字用蓝绿色或朱红色写成(注:篆"熹"字,再配上“搏”(注:篆"搏"同前色“国球”二字在上方;中下方用“加速制动”或“苦练”、“全民健身”、“快字当头”亦或“转”、“稳”等字(可按使用者自选)颇有效果!
在自制底板的发烧友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随着时间的流失,这些拍柄文化就是时代的新古董,这对传承中华文化,对球迷本人均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