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陪练和陪练制度

乒乓球 网友投稿 2019-05-16 00:30 1 0
    1、陪练的原因:我觉得当陪练的,首先一定是要有实力,另外特别是要有特长的。当然,主力选手也有这些特点,但是和主力相比,陪练在技术、战术或者其他方面又有一些缺陷,教练认为他们难成大器。
  所以让他们当了陪练。如果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选手,教练是不会让他当陪练的自废一半武功的。
  2、陪练是对人权的亵渎:我认为,没有人真正愿意当陪练,让球员当陪练,这是一种严重落后时代要求的做法,用这种方法取得冠军,给人胜之不武的感觉。严肃地说,这种做法虽然得到了陪练球员的认可,但是这种认可仍然是一种不公平的牺牲,是长期落后思维束缚的结果。陪练在国家队,虽然是“革命分工不同”,但是事实上一定是在地位上低人一等的。在21世纪,将“专业”陪练仍然保留在国家队里的做法是一个悲哀,是对人权的亵渎。
  和其他运动不同,例如赛车,虽然那些运动有严格的分工,但是那种分工是运动的要求。技师就是搞技术的,无可厚非。而乒乓球不同,陪练也是专业队员,他们的理想也是当世界冠军。他们不是别人是技师,更不是别人的试验品和牺牲品。不是,也不应该是。
  3、处理办法:完全地取消陪练制度和完全地保留陪练制度都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折中是一个现行条件下的合适的暂时处理方法。国家队应该将队员参加国际比赛所得款项中上缴的部分中一定比例作为奖金分给陪练。以后制度要改变。大赛前到各省队寻找合适的球员,以高薪聘请作陪练就行了,而不是将陪练作为国家队一个固定的组成部分。
  凭什么叫大家争取世界冠军的时候就是国家的荣誉,就要大家出力,等到世界冠军到手了功劳就算在球员和教练的头上?一句“感谢我的陪练”就够了吗?何况全中国的世界冠军只有孔令辉一个人说过这句话(还不是公开说的)。
  当王楠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热泪盈眶的时候,当无数球迷为她的热泪盈眶而热泪盈眶的时候,我不知道她的陪练是怎么样的心情。恐怕不只是“为她的冠军而欣喜,里面有我的一份功劳”吧?我更不知道有几个人会在那个时刻想到了这些陪练?
  陪练是什么?陪练是一群站在金牌、奖杯背后却被人们遗忘的“英雄”。“英雄”----想起来夸人家一句“英雄”。这个“英雄”不值钱!因为没人希罕这个“英雄”!
  陪练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理想,不能总是以“国家荣誉”为借口抹杀他们的权利。不能因为冠军是国家的冠军就以国家为理由让运动员牺牲自己的利益。我们应该为国家做出个人牺牲,没错。但是牺牲应该有个度,也应该有个原因,更应该有个原则。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去牺牲,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求我们去牺牲,不是几个没有思想的人说你这是为国牺牲就是真的为国牺牲!

  有人问:改革陪练制度到底应该怎么改?(datianmo兄见笑again)
  我说要把陪练和运动员分开,要划清界限。
  应该高薪(估计也就跟国外的那些陪练一个价吧)聘请主力以外的运动员当陪练。陪练是合同制,薪水随便是国家队出还是球员出(他们自己定了)。
  这样,陪练不参加国际比赛,不属于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的是国家队的队员,而不是陪练。
  如此,教练们就不需要再用“幕后英雄”这种恶心的东西来诈人诈己了。
  具体到改不改打法,怎么改,那由双方自行研究,由双方签协议,价格、时间自议。(我估计没什么人愿意改打法,除非有人出超好条件)
  协议期外的陪练是各省队的球员,如果哪个教练觉得某个陪练不错,那就招他进国家队,那就是正式队员,就和那些“咸鱼翻身”的是一个意思。
  这个方案,表面看是换汤不换药,其实旧的陪练制度已经被打破,陪练回归了自己实实在在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收入。换句话说,陪练制度从原来复杂地由夹杂了民族主义、英雄主义的计划体制制约下的旧制度转为了符合市场规律的新制度,由虚变实,由违背历史发展转为顺应时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