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打法的变迁

运动百科 网友投稿 2019-05-15 19:00 92 0
    矛与盾

  在海绵拍发明以前,防守打法曾盛极一时。 大家打球主要就是削来削去。 比的是耐心和毅力。 曾有一个球打一个多小时,一场比赛打三天的。 乒乓打成这样,就算运动员挺得住,裁判也会饿得受不了。所以国际乒联很快有规定限制这种情况,发球方必须在一定板数内解决问题,否则算发球方输球。
  后来五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人发明了海绵拍和弧圈球,这种情况才从根本上改观(虽然我很厌恶日本,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小日本的一大贡献,不然,大家现在还拿着木板削来削去,那多无聊)。 但是,矛还不够利,所以盾还挡得住。 这时进攻打法和防守打法各有千秋。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攻的手段和武器越来越先进,对防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进攻成为主流,而防守渐渐式微。进攻的流派在七八十年代主要是两种:弧圈和中式近台快攻。这两种攻击手段各有用武之地,中国也因有自己特色的打法而自豪。那时,欧洲选手的台内球普遍不够细腻,近台上手能力偏弱,所以都是比中远台技术。而中国选手的小球细腻,近台上手能力高超,连续进攻能力极强。所以在八十年代早期,还是中式快攻占上风,直到八十年代中后期,中式快攻没有什么发展,而欧洲人适应了我们的节奏,中式快攻开始式微。八九世乒赛,中国的成绩掉到了谷底,从此,基层教练也很少再培养直板正胶快攻选手。国家队中,横板选手的比例也占据了绝对优势。

  近台,快速,凶狠

  九十年代早期是欧洲选手的天下,老瓦老佩如日中天,盖亭,赛弗年少气盛,冲击力极强。更有如老普和罗斯科夫等中间选手,波兰选手格鲁巴虽然年纪渐长,依然能够给中国选手造成极大威胁。当时不讲理打法横行一时,所有的高手都在强调近台,快速,凶狠。以九三世乒赛决赛盖亭和赛弗的惊世对决为代表作,打得是极其痛快淋漓。 世人观此不仅为之气夺。 按理盖亭和赛弗的技术都未臻化境,可是能一路挟勇而出,跟其积极主动的意识有关。 赛弗能够在半决赛阻击当时的老瓦,其成名决非幸致,把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就可以气贯长虹,一举冲顶。盖亭赛弗是也。 赛弗当时虽然未能取得冠军,但是之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占据着世界第一的排名。

  均衡和突出

  中国队在蔡振华的带领下,迅速吸收和消化了世界先进的打法,并且进一步创新。 窃以为刘国梁的打法成功并不在于直板横打,而在于对弧圈球的适应。 跟弧圈选手打得更积极主动。 以前的传统打发对弧圈多用推挡,对方退台后可以连续拉,直到把你拉死。 而刘国梁的发球和接发球都极为出色,这样就保证了在发和接发的轮次他都可以上手。 他的攻球力量虽然不大,但是连续性和落点都非常好。 刘是把中国传统的正胶快攻发挥到极致,再加上一些创新,这使他能够取得前人所未有的战绩。孔令辉的打球的调子和节奏感世上无双,所以在刚一出道时迅速就冲顶,等到别人适应他后,他不够凶狠,就有很长一段时间成绩不够理想。 但是98年之后,他的正手攻击力明显上升,所以在那两年几乎独步天下。 但是他有些害怕那些在近台不顾一切的大力强攻选手,所以他对韩国选手的成绩不够理想。在比赛中也每每遭此类选手的阻击而意外出局。但到了2000年,孔终于取得了他人生的至高荣誉—奥运冠军。 而乒坛的各种打法潮流也逐渐融合,这时的选手光凭特长突出已很难再登顶,而是那些技术均衡,且有特长的人的天下。 譬如格林卡,反手暴冲世所罕见,而不顾一切地发力上手导致很多人称之为球疯子。 但他近一年多来成绩不俗,可是没有拿过大赛冠军。
  马琳已从以前的特长突出的运动员成功转型为全面而有特长的运动员。 更多用脑,体力消耗比以前少了,而成绩比以前更好了。 很多人认为王励勤打球不大会用脑,其实他战术意识还是很好的,从2000年之后他跟马琳打比赛就可以看出。 而最近健胜苑上完胜格林卡,更是用脑的表现。只是他的杀气不够,缺少韧劲和每分必争的毅力和决心。 但他的各项技术实在是太好了,他只要能正常运用,就足以击败任何对手。 老天很公平,给了你一样,另外一样即使给你,也不会太多,不然,总是看到大力王把别人打的满地找球,也不太有趣。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