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王励勤和中国横板们的一些看法

中国每一代的横板都有非常独特的意义,马文革开始逐渐摆脱以快攻为主的横板打法,开始尝试弧圈为主的打法,但是其步伐有问题,相持步伐几乎不动,反手击球又速度但是旋转落点上差一些,王涛在正反手的使用和协调上达到了至今没人可以突破的高峰。孔令辉非常好的解决了反首位的速度旋转,两面的防守脚步的移动,征收相持中的走位和两面的转换都是当时少见的好。这个成功的经验和孔令辉的反手速度旋转,正手发力的球风影响了其后来运动员的发展。
王励勤河刘国正在孔令辉的基础上各有所长,王励勤和孔令辉一样发球和台内球稳健控制为主,反手更多的属于为正手创造机会,但是力量和相持球较孔令辉的有较大区别。刘国正则更加偏重于反手的拉球,其质量和速度都不错,但是发力而言没有实质性进步。
王励勤的一些问题大家比较清楚,开局往往不尽人意,关键时候显得患得患失,心理方面似乎不是很好,上风球的成功率很高但是下风球往往咬不住。不善于打摩擦球,侧身过多反手使用不主动而往往被偷袭正手空当(相对纸板还是少一些)。
其实我认为中国既然培养出了王励勤这样的选手,这样具有欧洲人特点的选手,在培养终就一定要有独创性的方法。
中国队过多强调侧身,而王励勤非常相信正手的实力,很多情况下勉强上手质量不高。相对王励勤这种选手,发球抢攻这种技术应该相应减少,对于横板选手来说,如果对方回球质量较高勉强去侧身,是没有什么好果子吃的。去年的访欧合间胜苑的很说明问题,王励勤在脖子忧伤的情况下减少了侧身的比例,更加相信自己的反手相持和防守,效果很明显。
中国队一向以落点考究著称。马林和孔令辉的旋转落点相当好,在关键时刻往往奏效;但是王励勤的控制球不属于特别精的,加之天赋原因对摩擦没什么手感,所以在关键时刻对于教练反复强调的落点之类的,听话的王励勤虽然认真执行,但是由于个人特点,王励勤的落点和思考都很拘谨,容易失误。其实以王励勤的实力,完全可以用速度和力量打穿世界上任何对手,在关键时候放的开远远比对王励勤强调起步擅长的落点更有用。这点在团体赛中队施拉格的逆转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的几局完全用力量和速度洞穿对方,充分体现了自己的特点。
对于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大家对王励勤非议最多的。拿过世界冠军的心里都不差,但是王励勤往往非常相信教练,一旦状态不佳则对自己缺乏自信。我认为对于一些中国队不参加的比赛,例如年初的克罗蒂亚公开赛,可以拍王励勤自己参加,拿下来的话对自己的信心有相当大的帮助,拿不下来也无所谓,本来就是锻炼,有没有随行人员,只要成功到达,打上一到两轮,大致发挥出来就可以了。赛前教练不要施压,达到那里算那里,心态要轻松。
王励勤这样的选手目前中国队厉害比较少,但是这些经验可以为将来培养郝帅这样有实力但是心态少差的球员起到作用。包括孔令辉,如果雅典以前这样的公开赛这样那到一个,那么无疑对延长其运动寿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