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拉球挥拍轨迹内弧、外弧的问题

乒乓球 网友投稿 2019-05-14 16:30 43 0
    内弧、外弧从理论上讲都是不合理的。挥拍轨迹在这个平面上不应有弧度,应是一个平面,不是曲面。
  虽然理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实际上做到很难。(我们要尽量做到)当我们拉开手正要冲对手一板时,发现球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往前,那么高,而是有些短,有些低,这时手已拉开,又要向上用力使球产生弧线,这决对是一个外弧;相反当我们手沉的很低,球却比较高时,这肯定是个内弧。有时当我们发现来球比想的要高、上旋又强,又很顶这时我们不得不压拍向前压球,这也是内弧。
  很多人拉下旋球引拍很低,向上以后再向前压拍压球,这是内弧。如果把这个用在拉前冲上,就不好了,球不会很冲的。因为有了这个“再”字,整个动作好像变成了两个(就像发侧下球,向下切以后猛一下停住了紧跟着向上)。动作的连贯性就不好了。
  如果引手高,球低,走外弧,对发力影响会小很多,但是制造弧线的能力相对会差一点。(自己试试就知道了,有时觉的反而能发上力,和扣杀的前半段一样。扣杀时触球后小臂是向前下方的,这时是向前上方的)
  球棍说他从来都是外弧。我想可能是球棍从来没有想过吊一板过渡吧。时刻准备冲,所以引拍抬手很高,而来球低时这肯定是个外弧。球棍能打透4mm厚的海绵,发力是很好的,从这点上看,球棍有很多冲球的时候,肯定在这个平面上没有弧度,是一个平面。只是球棍觉的是一个外弧,因为球棍只有抬手高的时候没有低的时候。
  在我们这里,教练教冲下旋的时候,引拍总是很低的,用他的话来说“下旋球引拍低点,吃住球再向前”对这个观点,我开始就不同意,只能说他是教练,我也不想和他多说。但,这肯定不合理。就是因为这个再字。想动作快,球快,到时候,那能再。只能是一开始就放对手,引对拍直接向前,不能有这个再字。
  看比赛时有很多一流选手抢冲半出台球,手都沉的很低,我想这个有两个因素吧,第一,当球不能冲时,可以吊一板过度。第二,手沉低了,会很自然的放松有利于突然发力。
  另外在说点题外话,孔令辉的正手就沉的低,冲球杀伤力不大,相反陈杞手就不是很低。主要是看有没有冲的信心和决心。(我想,球棍手不会沉的低,因为从来想的都是冲的)。
  再说点题外话,孔令辉的反手抬手很高的,我觉的这不是潮流,现在的发展方向反手,引拍相对低的,因为低了你才能打起点,才能把击球点更靠前。(主要是说台内小动作回球抬手的高低,像快撕,快拨等)
  在打球的过程中,我自觉不自觉的会有内弧和外弧。比如拉下旋球时,一触球,发现球不转这个时候猛向前压;(内弧)触球以后,发现球比想的转很多猛向上带(外弧)。(看马林47届时和朱世赫的比赛也有这样的情况)
  写了这些望球友们提出不同看法,参于讨论。总之我的观点是:
  “内弧、外弧从理论上讲都是不合理的。挥拍轨迹在这个平面上不应有弧度,应是一个平面,不是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