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职业化、商业化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网球技、战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一些观念、观点的更新和发展,而这些新观念、新观点反过来又将进一步推动网球技、战术的提高和完善。下面列举一些近期国际上对网球技术重新认识的新观点,供大家参考。
正手击球
一 旧观点:应直臂击球。
新观点:从拉拍、拍触球到随挥,时关节都应有不同担度的弯曲。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求大家正手击球后把球送出去,肘关书要伸直,这样加大了手臂的线速度,击出的球也会更有威力。而现在的新观点认为:击球威力的大小不在于曲臂直臂,随着球拍制造工艺的进步,击出大角度的球成了取分的主要手段,而直臂打球使身体不稳,不利于还原第二次击球。
二 旧观点:而球点越靠到越好。
新观点:不同来琼要有不同击球点。
“把布琼点住前放,早点击球”,这是网球场上教练常向队员说的话,现在证明它不适用于所有击球。如果你是西方握拍拉上旋球的话,你的击球点应该放在身体的侧面,上旋高球也一样。总之,你要想打旋转多一些的球,就应该晚点击球。辛吉斯、库尔尼科娃、伍德福 德等击球时球点都很靠后,击出的球有强烈的旋转,这样的球稳定性高,而且落地弹起很高,对手不易回击。
三 旧观点:拉拍、击球、随挥之间可以有停顿。
新观点: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如果你不是初学者的话,就应该忘记初学网球时 的①拉拍、②击球、③随挥。好像做广播体操一样,动作间有停顿,难以击出最有威力的球。
只有从拉拍至随挥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厚顿才能发挥你最大的潜能,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球技会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在世界网坛上,张德培和里奥斯做的非常出色,他们的拉拍很晚,但动作连贯,对手难以判断球击向何方。
四 旧观点:击球前要先侧身。
新观点:无球前只要转肩就行。
以前我们大家打球的一般要做到侧身、转腰,而今天我们则叫大家注意转肩。我们做一个实验:把一个篮球从身体侧面推出去,怎样能推得远些呢?试试一次转腰不转肩,一次转肩不转腰,你很轻松就会得出结论的。
五 旧观点:击球时拍头不能低于拍柄。
新观点:拍头低于拍柄也能击球。
过去我们认为击球的拍头低于拍柄击出的球没威胁,这样如果来球仅低就只能使劲蹲下打,但这对第二次击球很不利。现在我们认为拍头可以沉下来打低球,只要把击 球点稍向后移,在身体的侧前方就可以拉出上旋球,很有威胁。
反手击球
一 旧观点:球拍碰到期后继续顶5个球的距离。
新观点:球从球拍的甜点通过。
事实上当球碰到拍子的一瞬间,球已经离开了拍子,不可能使拍子顶5个球的距离,如果要使拍子顶5个球,打出的球将不带旋转,这样的球容易下网,而目容易出界,所以打反手的球应从拍子的甜点通过,然后 向上随挥,这样的球既有上旋,又合乎生物力学的要求。
二 旧观点:反手的削球有稳定性、进攻性。
新观点:反手也应该打进攻性的抽球。
随着网球器材和技术的不断革新,曾经在80年代 末90年代初盛行的反手削球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激烈的网球比赛,这种防守型的打法,是在自己不失误的基础上让对方失误,但削球速度慢、空中飞行时间长,对手有充定的时间准备,而反手的抽球速度快、角度大, 可打出很小的角度,直接得分,现在世界网坛中男子几乎反手没有打削球的,女子中也只有诺沃特娜打削球, 因为削球慢,她有足够的时间上网(诺沃特娜是上网型选手,她的网前相当出色)。
三 旧观点:球跳到最高点,垂直速度为零时击球。
新观点:打球的上升期。
球跳最高点时它的合速度最小,这时打球威力最大,稳定性高。这是以前的观点。现在许多优秀选手用西方式的撞拍打出有强烈的上旋,球跳得通常比人高,这样再用旧的观点打,不光是反手,还包括正手、接发球,都占不到便宜。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