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体育学校学生运动损伤规律及医务监督的必要性-跑酷街(深圳市体工队医务室 518026)         

摘要:关于各项目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性损伤论著在国内及各省市运动医学研究所已经有过不少的来自各方面的研究,并为防治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提出各种非常有效的预防措施。在专业运动队的医务监督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各级业余体育学校学生的运动性损伤规律及特点迄今为止未见到比较完整而系统的资料,探讨导致业余运动员的运动性损伤规律及成因,如何加强对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医务监督是本文所要重点阐述的内容。
关键词:学生;损伤规律;医务监督;引言:业余体育学校的生源,多来自于各中、小学校的学生。在“业余训练”的特定形式下,在训练时间、训练场地、运动营养、运动量的安排方面都具备了它的独特性。
1.材料和方法:
1. 1材料:本市各区级业余体育学校田径、乒乓、游泳队男、女学生163名,男93名、女70名,年龄:6~14岁;全部为普通学校在读学生。
1. 2方法:采用随机问卷式;6~8岁儿童问卷由父母亲填写,共发放记名问卷165份,收回答卷163份,有效答卷163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9%。问卷内容及结果见表1;表2;
2. 结果:
业余体育学校学生运动损伤规律及医务监督的必要性-跑酷街   根据以上二项调查内容可以看出,业余训练的运动员在开始训练课前已有64%的学生反映出能量减少,出现了隐性疲劳。有40% 的运动员训练前无热量补充,使训练时间、质量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在此种情况下易导致运动性损伤。从表2可明显反映出来。
3. 讨论
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业余体育学校运动员的独特性:
3.1学生的生理负荷量:由于业余运动员的居住环境(多数业余体育学校是已走读的形式,文化课结束后才开始到校参加训练,食、宿均在家中)。使得在饮食、营养、身体素质、训练条件(场地、训练器材)等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造成部分因年龄小,营养差,素质较差运动员的身体在训练中在经历超负荷运动量时,既可表现出运动节奏失调,使肌体较容易处于疲劳状态之中,当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就会受到破坏,从而表现出动作的精确程度、共济机能和运动力量的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防御反应迟钝。同时由于相对大强度的运动体内分解代谢旺盛,乳酸大量堆积,使肌肉弹性,韧带的伸展性,对抗肌群的协调性及关节的灵活性,均不同程度的减弱,这就导致他们在运动中造成程度不同的运动损伤。
3.2影响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原因: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的过程是从“泛化”“分化”“巩固提高”三个截然不同的三个时期形成的,随着训练时间的日积月累,逐步过渡到成熟。学生能否尽快掌握运动技能,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练员在训练场上能否按运动技能形成基本规律去训练,去正确组织合理安排训练量,以保持各个技术动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及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自然过渡。二是运动员自身能否做到自觉的,刻苦的、经常的、反复的练习。而业余体校的训练,因各种外在的原因,(年龄差距、训练年限不等、到课次数不一,训练起点不同等)导致训练系统性差,从教练到运动员都很难达到上述要求。
3.3运动损伤的特点及规律: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它包括从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有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骨性损伤,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是运动中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不同性质的损伤在各类运动中存在着差异,是由各类运动的表现形式及技术特点所决定的。如:球类运动多属于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其运动经常是以竞赛的方式进行。球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或因跳起时身体失去平衡落地不稳,或因急停,转身,冲撞、或因场、院地不平、场地过滑、或因疲劳、技术动作不规范等,常见有踝关节扭伤,膝关节半月板撕裂伤,副韧带损伤,指关节挫伤等。田径运动员具有肌肉爆发用力的特点,无论是跑、跳、投、肌肉的快速收缩力量是取得该类运动理想效果的动力起源,当环境中的外力作用超过肌肉本身的负荷能力时,便易产生相应部位的肌肉损伤等等。上述的损伤是专业及业余运动员的损伤共性。但业余运动员又有下述几方面的特殊外在的原因造成训练中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3.3.1业余体育学校学生的训练时间多在文化课结束后进行,训练时间多数在下午四点左右开始,身体已经处在隐性疲劳阶段,此时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及热量。
3.3.2同项目同组别年龄大小有差异,体力状况不等,男、女运动员混合训练、运动量安排没有因人而异,造成体力弱者超负荷运动量。
3.3.3运动员训练年限不同,在同一运动量下,尤其是冲撞项目,新(小)运动员易受伤。
3.3.4业余运动员无统一食宿管理,训练课到课人数及时间不能控制,部分运动员还因为怕苦,怕耽误文化课进程,怕伤病,训练系统性差,使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某一阶段发生脱节,易导致受伤。
3.3.5业余运动员到校训练时间不一致,训练课开始后中途到场者,未经任何准备活动即开始加入剧烈运动。
4 加强医务监督、合理分配训练量;
根据业余体校的特点及业余运动员坚持训练所带来的各种容易引起机体损伤的特殊性,我们仅从医务监督方面加以分析及采取措施:
4.1首先,教练员须和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对初选对象作一般的身体健康状况、机能状况的评定,通过医学检查,综合地评定运动员的一般适应能力和专项适应能力,训练状态和机能潜力,为训练安排提供科学依据。在形态特点,机能情况和心理状态等客观指标的基础上进行评定,可先进行初步检查,如;身高,体重、脉博、血压、台阶试验、血红蛋白及尿蛋白测定、体脂、心电图、肌力、神经反应、肌张力等。
4.2运动性疾病防治:加强身体的全面训练,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运动量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运动量要根据运动员的健康情况,训练水平、年龄、性别等个人特点来安排训练内容,要避免强求一律。必要时观察心率的变化,蛋白尿的变化,为训练量的重新安排提供依据。
4.3必免饥饿时训练,督促运动员在训练前半小时少许进食高热量饮食,如牛奶、巧克力等。
督促运动员在每天的中、晚餐进餐时,多进食蔬菜、水果,这是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帮助运动后疲劳的及时消除。
4.4训练量的合理安排:训练课要有准备活动,基本训练,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循序渐进,掌握好系统的、全面的、各别对待的训练方式,运动技能的安排要由易到难,有试验证明,健康人在无任何准备活动下突然进行剧烈活动,约有60%的人出现心电图st段缺血性改变,导致心血管供血不足,青少年运动员可导致训练场晕厥,休克。训练结束时,要有肌肉放松,保持肌肉的弹性,减少受伤发生率。
4.5对因运动所致的伤病一定要及时的就诊,采取针对性治疗,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队医要严格掌握学生的伤病情况,针对医治。青少年运动员正是在发育长身体的阶段,不论将来是否继续从事专项体育训练,都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伤病,使伤病根治或减少到最小范围,使体育真正达到强身建体,在普遍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挑选出优秀的体育苗子。
5.小结:
  业余体校学生独特的生活及运动模式使得在运动营养及专项技能训练方面与专业运动员都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根椐本文调查所示运动前已伴有饥饿感的占有64%,在饥饿状态下完成运动量及正确的掌握技术动作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极易导致运动性损伤,不利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在目前业余体校的体制下,督促运动员在训练前30分钟加餐奶类食品及巧克力,防止隐性疲劳的发生。重视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及训练后的肌肉放松,按年龄大小安排组别及运动量,加强医务监督的配合,重视伤病的及时诊治,防止运动损伤后遗症的发生。以上各点是防治运动性损伤的关键所在。 参考资料:
[1]实用运动医学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0 90
[2]茅鹏 、运动训练新思路[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4 6
[3]苏结 如何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 国外体育动态 1999
[4]龙岭等 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训练动机水平的调查及初步探讨 安徽体育科技 2001 2
[5]袁勤 李平 我国现代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 山东体育科技 2001 2
[6]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中国科学学会2000:850
[7]运动员体能恢复与运动营养培训班讲义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