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长跑训练中的身体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的探讨-跑酷街作者:程长宏(深圳市体工队 518035)         

摘要:中长跑训练中的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在训练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运动员实施的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总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对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的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本文通过学习理论方法,以我训练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为我们今后训练提供一些可靠依据。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身体机能监督、训练恢复手段 1、前言
  近些年来,男子中长跑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我国“马家军”女队连破世界纪录和世锦赛三项冠军。之所以提高很快,主要原因是训练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训练管理及训练机能监督紧随而上,训练恢复措施更加先进、合理,归根结底,即是有了现代训练体系的可靠保证。
2、训练中的身体机能监督
  中长跑运动员为了取得训练的理想效果,训练中安排适宜的运动量是很重要的。运动量太大或太小均不能达到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和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因此,如何科学地掌握适宜的运动量成为训练期间监督的重要内容。通常以定期测定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作为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的客观依据。
2、1利用血色素来监督训练
  在中长跑训练中,我认为血色素是影响训练能力的重要指标。因为血色素是红细胞中含铁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供给组织,以氧化能量物质,并释放能量供身体运动需要。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开始时,血色素会下降,这是因为红细胞被破坏,其中部分血红蛋白可以合成肌肉蛋白质和新生的细胞。但经进一个阶段训练后,身体对运动量适应时,血色素又会回升。这是身体机能改善,运动能力提高的表现。在训练实践中,教练员应掌握这些理论依据,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使运动员能在大运动量训练后,经过超量恢复,达到较高的训练水平,从而在比赛上取得较好成绩。如我队周东健、练建国在97年10月参加八运会前的训练,根据训练 中血色素变化来调整 训练负荷,掌握得比较适宜。见表一,所以在1500米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周东健3’43”57,练建国3’45”32,达到运动健将标准,并破省最高纪录。
对中长跑训练中的身体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的探讨-跑酷街
2、2用脉搏变化来监督训练
  训练期间,我们每天测晨脉,因为晨脉是最能反映心血管早期疲劳或大运动量后疲劳消除的客观可靠指标。一般情况下,每天的晨脉是保持稳定的,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和赛前状态的来临,晨脉会呈现稍有减少的趋势。如发现晨脉逐渐增加并超过平常的12次/分以上,且长期不能恢复,可能是过渡训练的表现。98年3月至6月,练建国参加了全国田径大奖赛三个分站和一次全国田径冠军赛,分站赛获1500m一次第一,二次第三,冠军赛获第四名。在训练期,他的晨脉平均是43次左右/分,比赛期平均是42次左右/分。他四站的比赛成绩都在3`48一3`49之间,相差不到1秒,每站比赛都达健将级水平。98年冬训期间我组队员孙平晨脉从97年12月的48次/分,逐渐增加至98年3月份的60次/分,因为是逐渐增加,没引起注意,结果出现了早期过渡训练。3月份比赛5000m,成绩由原来的15`10`下降至16`40`|,后经过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训练水平在下半年才恢复到原来的训练水平。在训练实践中,我们每天对运动员训练后测即刻脉搏和1分钟后的恢复脉搏。通常把脉搏大于180次/分定为大强度,150次左右/分定为中强度,小于150次/分为小强度。用既刻脉搏与1分钟后恢复脉搏的的差值来判断运动员的疲劳程度或运动员对该运动量、强度的适应能力。差值越小证明该强度或运动量对该队员的剌激越大,反之,则剌激越小。如在一次训练课上跑10公里,成绩是35分钟,属于混氧强度,练建国的即刻脉搏是29次/10秒,1分后恢复脉搏是21次/10秒;周东健的即刻脉搏是29次/10秒,1分钟后恢复脉搏是23次/10秒。练建国与周东健的即刻和恢复脉搏差值分别是8次和6次/10秒,证明周东健较练建国对该强度的剌激要大些。
3、3 用尿蛋白来监督训练强度
  中长跑运动员在大强度下的变速跑、反复跑之后,都会有尿蛋白现象。但尿蛋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每个人的差异与运动量、运动强度的差异是比较恒定的,波动性较小。我们在训练中用尿蛋白试纸检查运动员对不同强度剌激下的尿蛋白排泄值,发现强度越大,+号越多。我们用的尿蛋白试纸共有6种定性,分别是-、±、+、2+、3+、4+、。强度剌激与尿蛋白排泄值如表二。
对中长跑训练中的身体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的探讨-跑酷街
  通常在赛前训练我们才用尿蛋白试纸来观察训练强度负荷,主要目的是通过尿蛋白测试结果来评定队员对一次大负荷强度的尽力程度,以便队员在赛前训练中尽量跑出自己的最大强度,从而达到在比赛中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中长跑训练中的机能监督方法,还有血乳酸、血尿素、尿素氮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需要跟科研人员配合,我们在训练中运用的较少。
3、训练恢复手段
  现代训练体系不仅包括训练负荷本身,而且还有恢复。本文就恢复中的营养手段和其它常用恢复手段进行探索。作为训练的一个部分,它可以延缓疲劳的出现,加速机能的恢复过程,有助于提高训练负荷量和提高训练效果。当前高水平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特征表现为大负荷量、大负苛强度,这样训练的结果必然会引起机体产生疲劳,为此,必须加强恢复措施,缩短恢复时间。
3、1 营养手段
  运动营养实质上是运动恢复的重要而且是最基本的手段,没有足够的营养,运动的能源与营养素消耗无法补充。中长跑运动员最常见的是运动性贫血。常用的补充营养途径,除了保证每天有足够的膳食营养(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以外,也需要经常补充些运动饮料、营养药物以及一些滋补剂。这些滋补剂可以是天然的生物制剂,也可以是用药物与一些营养补品合成的滋补剂。
  ⑴ 运动饮料
  我国的运动饮料可以说以“健力宝”为代表的含碱性电解质的饮料,它可以消除运动性疲劳,其机理是补充体内在运动时消失的能量与各种电解质,矫正大运动量训练后的暂时性失水,以及引起的酸碱度不平衡,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从而达到消除运动性疲劳与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我们曾和科研人员配合以盐、糖、果汁为原料,按一定比例对水,配成平衡液,供运动员训练时饮用,效果也较理想。
98年夏训,科教处在体工队为运动员配平衡液,我组每人每天下午为500cl。通过一个夏季训练的观察和总结,发现比前一个夏训的运动量和强度都有较明显的进步。在训练课中,运动员的体力恢复也较没用平衡液前好些。主要表现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方面,训练课中的恢复时间方面。在大部分同等运动量条件下,比较97年夏训,耐力课平均要快3一5秒每圈,强度课平均要快1秒每圈。大强度课间歇由原来的20分钟左右,缩短到18分钟左右。这里所总结的是夏季训练,由于运动员在训练时出汗多,体液消失快,喝平衡液能及时补充体液,而喝水则要慢些。
  (2)营养药物及滋补剂
  营养药物常用施尔康、肌苷 、剌五加、红景天、红桃k、阿胶类、人参类、鹿茸类、冬虫夏草类、雪莲类等中成药制品。这些药物和中成药制品,解决了中长跑项目在训练中所消耗的物质,也就是中医学上所说的大补元气,补充了血色素。同时,可以防止心肌疲劳,增强心力,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赛前,我们曾经常给运动员输液(主要是葡萄糖、氨基酸及一些常用营养药),以增强队员的体质。我组曾常年用公鸡和人参加中药材煲汤给队员喝,对恢复疲劳有十分理想的效果。我组从94年开始为队员煲营养汤,所带主力队员练建国、周东健在训练和比赛方面,每年都在不断地稳定提高成绩,并在97年达到全国水平。他们从93年进队时的二级运动员水平,到97年的全国健将水平只用了4年时间。而且练建国、周东健达全国水平的年龄分别只有21周岁和18周岁,较全国平均年龄达全国水平要早几年。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靠体工队领导对我组的支持,给经费为我组队员常年煲营养汤,保证了队员常年有充沛的体力投入训练,还有队员本身的刻苦拼搏精神所取得的。
3、2 其它常用恢复手段
  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量训练后,心理和身体都很疲劳,通常在训练课后,都要进行整理活动,包括放松慢跑、拉长肌肉等。平时有计划地安排大中小运动量及强度,赛前适量地安排积极性休息,都对恢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训练环境,以达到恢复心理疲劳的目的。如去公园放松跑、去海边沙滩训练一段时间,上公路不重复的路线越野跑等。
  用按摩手段,根据运动员肌肉反应的部位,采用人工按摩,对肌肉反应部位进行由轻至重,由浅到深地灵活按摩。我组队员在冬训的大运动量或赛前的大强度训练中,腿部肌肉反应较大,我就在训练课后安排队员互相放松肌肉20一30分钟,这样可以消除肌肉疲劳,保证下一堂训练课的质量,同时可以防止运动创伤。除解决消除局部肌肉疲劳外,对全身性疲劳也可作全身性按摩。此外,还可以通过洗桑拿浴、洗热水澡,帮助队员恢复肌肉疲劳。
  通过吸常压氧帮助队员恢复机体疲劳,中长跑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后,不管有氧代谢或无氧代谢均负有一定的氧债,血中的氧含量下降,氧分压也下降。二氧化碳总量及二氧化碳分压也上升,血乳酸上升。碳酸氢根下降,余碱下降。进行吸氧疗法会迅速降低血乳酸水平,提高血氧含量和血氧分压上升,二氧化碳总量与二氧化碳分压下降,从而消除氧债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赛前训练期,根据运动员疲劳程度,每周给队员吸常压氧气一至二次,每次30`左右,对运动员恢复疲劳,起到较好的作用。
  当然,训练恢复手段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将我们训练实践中最常用的训练恢复手段进行一般性探讨。
4、结 论
  训练过程中正确地运用身体机能监督与恢复手段,能及时了解运动员机能上的生理、生化反应,保证运动员的大负荷训练,促使运动员加速恢复过程,减少伤病的发生。使运动员承受更大的训练负荷,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从而在比赛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重视训练中的身体机能监督与训练恢复,能够给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训练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