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诸暨荣怀学校高中部    蘧剑宇   311800
摘要:在课改强调的“以人为本”精神的指导下,本文通过对中学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中长跑成绩的方法进行探讨,揭示了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及知识结构,并将快乐体育的教学思想引入体育教学课堂,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行为绩效,同时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到良好作用。从而保证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
关键词:娱乐氛围  心理训练 快乐体育 课本教材 
1前言:
中长跑运动是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周期运动项目。一般是指从800m到1000m之间距离的跑步项目,对提高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体育教学中,通过揭示中长跑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合理探讨中长跑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体育教师充分挖掘运动项目的潜在价值,更好地发挥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从而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2传统中长跑教学方法的缺陷分析
2.1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的短期效果,不注重学生的情绪体验,致使体育教学课堂枯燥、乏味。
2.2课堂教学片面强调统一、共性、服从和纪律等,而排斥多样性、个性、选择性、主动性。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权威性教学态度、统一的教学模式、功名化教育价值观等泯灭了学生的怀疑精神,扼杀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2.4 缺乏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及“健康第一”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观念的培养,另外,过多的强调体质教育,注重负荷量的不断增加。
2.5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考试制度,未考虑学生个性、身体差异,过于注重对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质量和数量是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忽视对学生身心素质及能力水平是否提高的评价,这样就致使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2.6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只是对体育教材的原版“备份”,其主观能动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调动。
3提高中长跑教学效果的可行性探讨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地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通过采用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减少运动符合或采用趣味性高的耐力性游戏等方式,增加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改变周期性中长跑运动的枯燥性和单一性,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体验中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3.1提高学生中长跑成绩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中长跑体育教学中,通过采用“野营训练法”、“整齐划一法”等多种寓有氧训练与娱乐为一体的方法,可以增加体育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带来新鲜感,有利于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
3.1.1野营训练法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在教师讲解中长跑的技术要点后,将全班学生以成绩分为各个小队,让他们在指定的场地内进行有氧训练。训练内容为:
a营地:由始发点至a营地(始发点至a营地距离300~400m),并在a营地进行匍匐练习2~3组+腿部力量练习。
b营地:由始发点至b营地(500~800m),并在b营地进行简单地上肢力量练习。
c营地:由始发点至c营地(600m)+游戏。
d营地:由始发点至d营地(200~300m)+肢背肌练习。
在上述训练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能调控。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迂回曲折的跑动,尽量减少场地浪费。另外,教师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创造出一个愉悦而且自律的氛围,使每名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监控范围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1.2整齐划一法
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教师要努力发现每个人的技术动作上的优劣点,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整合性训练,从而达到整体上的提高,并且要突出运动技术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影响中长跑速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步频与步幅,因而在练习步幅、步频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学生分成若干组(高矮结合)进行练习。练习频率时要求高个子的同学跟小个子的同学相结合;练习步幅时要让小个子跟大个子的同学相结合,从而在练习中形成互补,这有利于学生打破原有的动力定型,改进动作技术。
3.2尝试采用“一主自选”的教学模式
所谓“一主自选”是指在设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和学生自由选择项目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一主”是指教学活动中的主教材,“自选”是指课堂的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规定的活动区域和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这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交友状况随意选择运动场地、和伙伴,同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指导。
例如,在中长跑项目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运动技术后,在剩余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自己采取合理的锻炼方式,进行活动,当然教师要提出合理的负荷量和规则要求等。
3.3要合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将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改变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讲的多、统的多、包的多”的现象,体育教师要深入研究中长跑教材的特点、价值和魅力,教法上必须解决“怎么教学生才爱学,怎么教学生才会学、学懂”的问题,使学生引起兴趣,形成意识,积极学练,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培养其能力,使体育教学朝着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中长跑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采用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学生的特点,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巩固。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讲出自己认为正确的中长跑技术动作,然后让其示范,同样鼓励别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示范,这样就会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行为体验的情绪和主动求知的态度,这时如果教师给予恰当的动作示范和讲解,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大多数教师在中长跑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然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前提条件。
在中长跑中会有“极点”出现,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动作上或语言上的暗示。譬如在学生成绩相近的同学分组训练时,当跑到一定距离时,要学生之间互相竖起大拇指鼓励,或挥挥手臂相互加油;或者在跑进过程中喊一喊“加油!”“努力”、“很好”等,还可以采用“自我暗示”和“心理放松训练法”。另外,学生可在课前、课上或课后采用“我能跑得动”、“我的手臂放松了”、“我的心跳很正常”“我一定能赢”等一系列语言进行自我激励,提高学生的心理水平。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要引进鼓励机制,使其增加对中长跑运动的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水平的目的。
4结论
素质教育的开展,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运动过程中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引进鼓励、竞争机制,促进其个性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岩、陈凤英等《21世纪大学生体育与素质教育的探索性研究》
2、李相如、李瑞林等《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模式—落实每个中小学生每天1h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2001年第5期
3、肖焕禹、方立《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24卷第1期 2000年2月
4、孙克迎等《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体育科技  1999年第3—4期
5、吴柳《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